武汉晚报:推特色专栏 提升品牌效应

2013年09月13日12:03  中国新闻出版报
 2013年7月16日,中国武汉第40届横渡长江节隆重举行,《武汉晚报》组织唯一一家媒体渡江方队参加了活动。 武汉晚报社供图    2013年7月16日,中国武汉第40届横渡长江节隆重举行,《武汉晚报》组织唯一一家媒体渡江方队参加了活动。 武汉晚报社供图

  《武汉晚报》创刊于1961年,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几家晚报之一。50多年来,《武汉晚报》与江城人民休戚与共,是武汉地区发行量最大、最具影响力的报纸。

  《武汉晚报》的52年,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史,记录了市民的生活史,融入武汉人的血脉。买晚报,看晚报,议论晚报上的新闻,一直成为武汉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一代又一代武汉人,在《武汉晚报》的陪伴下成长。

  《武汉晚报》在1992年实现独立建制,2001年与旗下子报《今日快报》进行资源整合,双报合一,并从对开大报改为四开小报;2003年与武汉市委机关报《长江日报》强强联合,组建成长江日报报业集团。近10年来,《武汉晚报》锐意进取,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连创新高,2010年广告收入迈过3亿元大关,2012年在全国报媒普遍下滑的形势下实现逆市上扬,广告收入达到近4亿元,成为武汉市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。从2005年起,《武汉晚报》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晚报十强。

  52年来,《武汉晚报》践行“为百姓谋利益”办报宗旨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把根深深扎进了城市的本土文化中,助力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创新,公信力、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,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。

  具体来说,《武汉晚报》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突出——

  肩负社会责任

  做城市精神的塑造者

  作为一张发行量大、深入市民生活的报纸,就要立足于城市,扎根于群众,敏锐把握城市发展的精神动脉,不断提炼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精神,精心构建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。

  2008年,《武汉晚报》以“受害人102篇日记记录法官讨债历程”为题,推出“为民执法”好法官李冲这一先进典型;2009年,推出《上医之境》系列报道,使“小处方”医生王争艳的先进事迹享誉全国;2012年,推出《武汉留守儿童第一校——新洲邾城四小:入学名额堪比专家号》,报道对全国农村寄宿学校都非常有借鉴价值,引起高层关注,2013年1月,推出“千万富婆扫大街”报道,引导富起来的城中村“拆一代”“拆二代”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,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纷纷跟进报道。

  《武汉晚报》还先后发现和宣传了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,共青团中央全国第一位“网络文明爱心大使”陶宏开,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桂希恩,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桂红林、刘继平,全国十大孝子刘芳艳等10余位全国闻名的典型模范人物,2006年央视评选感动中国人物,刘芳艳、刘继平、桂红林、江诗信这4位湖北候选人物均为《武汉晚报》率先发现和宣传的典型人物。

  这些报道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普通人物身上,弘扬了社会正气,推动了时代进步。近11年来,《武汉晚报》有15篇新闻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。

  贴近服务民生

  做市民生活的引导者

  关注民情、服务民生是市民报的立报之本,也是市民报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。

  《武汉晚报》于1999年5月1日开通的24小时有人值守热线电话,至今14年从未中断过,即便在每年春节休刊期间也努力做到“有问必答,有电必复”,扎实践行“为百姓谋利益”的办报宗旨,热忱为百姓排忧解难,赢得了“有事找晚报”的良好口碑,成为群众生活上的帮手和良师益友,深受武汉市民的信赖与喜爱。

  《武汉晚报》长年坚持扶危济困,做到每日有扶助活动、每月有慈善行动、每季有圆梦活动。比如,自2002年开设的《扶助行动》专栏目前已经累积筹措善款过亿元,为5.2万人(次)困难群众提供援助。其中,由该栏目发起的“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”活动持续11年,筹款5300余万元,受助学生达1.7万多人。《武汉晚报》因此荣获首届中华慈善新闻奖,《扶助行动》栏目主持人喻敏也成为湖北新闻界唯一获得首届中国十大阳光记者、全国十大爱心记者荣誉称号的媒体人。

  类似的善举还有很多。比如,从2004年起,《武汉晚报》连续多年分别为万名的士司机、万名农民工、万名贫困居民免费体检;连续举办了百余场次姻缘会,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,并针对军人等特殊人群举办了10多场军旅专场姻缘会,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称赞。

  另外,如专栏《田巧萍导医》为老百姓看病就诊提供信息渠道,《找工作》帮助40万人求职成功,《百姓问政》帮助老百姓解答了很多实践中的政策问题,《我有问题问市长》使老百姓真实地参与到议政过程中来。

  解决百姓问题

  做党群关系的协调者

  《武汉晚报》关注医疗、教育、住房、交通等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,在党和群众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、增进理解、共谋发展的桥梁。

  譬如,2002年,《武汉晚报》关注医疗大处方问题,推出《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》系列报道,引来武汉市卫生局出台严厉的处方管控措施。据武汉市卫生局统计资料,此举一年为患者节省2.5亿元。这篇稿件也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。

  2003年,《武汉晚报》一篇舆论监督报道,协调各方利益,最后解决了武昌南湖地区10万人出行难的问题。

  搭建活动平台

  做城市发展的推动者

  媒体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记录者和见证者,同时还是参与者和推动者。

  多年来,《武汉晚报》通过每年百余场活动,吸引了百万读者的参与,在这张有形报纸之外又办了一张无形的报纸。仅2006年,《武汉晚报》策划的各类活动就达300多次,其中,有100万人次投票的足球宝贝短信评选,11万人参与的《武汉晚报》创刊1万期活动,10万人参与的春秋两季白领姻缘会等。

  2004年起,《武汉晚报》连续举办“社区行”活动,走进全市883个社区,为社区居民办883件好事。与此同时,《武汉晚报》连续几年举办“高校行”活动,走进武汉地区45所高校,举办了各类讲座100多次,影响高校学生30万人。

  由《武汉晚报》发起的有些活动在全国还属于首创。比如,2008年奥运会报道,为解决比赛场次多、记者人手不足,尤其是采访证奇缺的窘境,《武汉晚报》广泛发动有奥运观赛票的武汉市民组建奥运百人采访团,通过先期培训,让市民参与采访报道,极大地拓宽了报道面,创新新闻报道形式,抓出了许多独家新闻。再比如,《武汉晚报》连续12年举办“武汉晚报杯青少年足球赛”,此举引起亚足联主席维拉潘的关注,维拉潘两次专程来汉考察,该活动被亚足联指定为“亚洲展望”计划。

  提升品牌效应

  做报纸成长的引擎器

  这些年,《武汉晚报》相继推出了30个特色鲜明的专栏,如《百姓问政》《扶助行动》《胡俊视点》《新闻110》《田巧萍导医》等,这些专栏在武汉地区读者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,成为《武汉晚报》的品牌。

  与此同时,《武汉晚报》着力培养成就了一批知名记者,如获中宣部“四个一批人才”工程和“范长江新闻奖”的范春歌,获全国新闻百佳工作者称号的胡俊,中国摄影界唯一两获“荷赛”大奖的邱焰等。这些名记者、名专栏的脱颖而出,为《武汉晚报》带来无尽的创造力。而《武汉晚报》“树名记者、名专栏”的双品牌战略也受到全国媒体同行的关注,有20多家媒体到《武汉晚报》来考察取经。

  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,《武汉晚报》不断创新,以旗下汉网论坛中一批活跃的网友为基础,在全国率先组建了近百人的“市民记者团”,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和微博发布自采的新闻,《武汉晚报》的专职记者则利用此线索或与其合作再核实采访。《武汉晚报》为此在全国率先开设了《@新闻·市民记者》和《@新闻·微故事》两个信息分别来源于网络和微博的专版。《@新闻·微故事》专版主要是从微博的海量信息中发现好看好玩的新闻信息,由记者进行核实补充采访而成。

  由于对微博新闻介入较早,《武汉晚报》吸引团结了一批武汉籍海外学子的微博关注,他们及时向《武汉晚报》发来微博,讲述他们在海外看到的突发事件。《武汉晚报》则因势利导,于2012年7月组建了“武汉晚报留学生记者团”,每逢遭遇大事,身处当地的留学生就会在第一时间发回他们的所见所闻,极大地丰富了《武汉晚报》的新闻来源。如伦敦奥运、美国大选、美国飓风、莫言瑞典领奖、俄罗斯陨石等事件,都有留学生从第一现场发回来的报道,截至目前留学生的见报报道已达60多篇。

 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、《北京晚报》总编辑任欢迎评价,《武汉晚报》52年来的发展史,在中国晚报界乃至中国新闻界具有典范意义。

(编辑:SN009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叙利亚同意交出化学武器换取西方不动武
  • 体育第12届全运闭幕 广东男篮惊魂胜辽宁夺冠
  • 娱乐李天一同伙律师曝5人串供 称反正是嫖娼
  • 财经上海自贸区获批催涨区内房价:一夜涨10%
  • 科技旅行者1号成首艘飞出太阳系人造飞船
  • 博客个税沦为工资税:中产收入阶层最受苦
  • 读书才子佳人更多情:民国惨烈的出轨纠纷
  • 教育高校网帖招募处女大学生献血供医学研究